大范围延时摄影初级教程
前言:延时摄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是以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其拍摄的是一组照片或是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是视频抽帧,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几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分为固定机位与大范围场景,其中固定机位又包含完全固定与小范围(通过电控滑轨、云台实现机位的小范围移动),大范围场景按移动方向分为纵向移动、横向移动,按焦点划分为固定焦点与移动焦点。
本教程主要介绍大范围延时摄影几个场景的拍摄方法;
除了设备以外,一个良好的拍摄计划也是保障拍摄成功的关键一步。
笔者经验:延时摄影难的不是在拍摄,而是要在拍摄前就计算好所有的一切,甚至说是先模拟出我们想要的情景,然后再按部就班的去完成拍摄环节。这对于新手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新手都是先拍(甚至是抓拍)后,再后期出片,有的甚至是JPG直出。当然,我不是反对JPG直出,但作为延时摄影来说,视频的呈现有其特殊的规律与要求,没有想好如何后期就去拍摄是十分盲目的;
做好了上述准备工作,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拍摄环节了,具体步骤如下:
注意:选定焦点后,不能再用方向键调整对焦框位置。
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即焦点多次被遮挡(为了更好的解释后期稳定中的手动稳定的部分,故选择这类焦点被遮挡的素材)。这在实际拍摄中是需要尽量避免的,而此时笔者的做法是先保证水平(这是每一帧拍摄时必须要注意的),然后尽量对准焦点,然后通过后期手动稳定来进行处理;
此前我们介绍过,为了避免拍摄过程中由于透视变化导致拍摄主体移出拍摄范围,我们需要有一种方法来应对,这就是“变化焦点”存在的原因;其实对于“变化焦点”,我们可以看成是一段整体拍摄过程中,多个“固定焦点”的分组拍摄。也就是将整个拍摄过程划分成多个组,每个组仍采用“固定焦点”的拍摄方法,直到下一组再移动焦点,当每组之间的焦点移动达到平顺的情况时,整段视频也就变得平滑;至于应该分多少组,要看整个焦点移动的范围有多大,分组越多,平滑度越细腻。比如案例二。在前期取景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起始位置可以刚好收下拍摄主体的全貌,但随着向终点移动,拍摄主体逐渐移出了拍摄范围
图中红框部分为我们的对焦点,虽然整体位于画面中央,符合焦点选择的方法,但随着机位移动,如果固定焦点,拍摄主体将越来越偏向画面左侧,最终将导致主体超出拍摄范围;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需要不断的调整对焦点位置,以此来保证拍摄主体始终位于拍摄视野范围内;实际拍摄到最后一张时,我的焦点已经移动到了整个焦点范围的最右侧,且基本位于画面中央;
那么,如何来计算每次移动的范围有多大呢。笔者选定整个弧顶(玻璃部分)为整体焦点移动范围,根据建筑的对称性,将其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边界,按照玻璃幕墙的边界线延伸到建筑物弧顶)
尽管从一侧到另一侧,弧顶会有透视畸变,导致近大远小,但我们是时刻移动的,随着逐渐的向右移动,我们每一组的焦点范围都近似的等距,这也是我们认定“变化焦点”可用的依据;而在拍摄前,根据笔者的估算,需要拍摄350帧,分摊到9个焦点区,每组需要拍摄39帧,为了方便计算,近似的估算为40帧。但在实际拍摄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即,当固定对焦框(这是基本原则)时,我从左边开始拍摄时,用对焦框的右上角可以对焦,但到右边就发现如果仍然用右上角就会导致拍摄主体超出拍摄范围,此时需要用到相对距离的思路,即当对焦框可以涵盖整个对焦范围(9个区)的时候,建议从右上角的对焦点,转为左上角的对焦点继续对焦,这样在拍摄后面帧的时候,则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由于放大倍数一致的情况下,对焦框大小不变,因此我们只关注对焦点移动的距离是平均的即可,至于用左对焦点还是右对焦点,并不需要太关注)为了让每一帧更加平顺,笔者进一步做了分组,即将每一组又划分了4部分,也就是每10帧移动1/4个焦点区,这样做将保证最终的效果更为平顺。
在拍摄过程中,除了按照此前“固定焦点”拍摄的方法进行拍摄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记录拍摄帧数,像笔者的例子,每拍摄10帧就移动1/4个焦点区。这是一定要记清楚的。案例一:永定门城楼 http://www.meipai.com/media/479817499案例二:国家大剧院 http://www.meipai.com/media/499952264